2016年1月24日 星期日

不可思議的梵咒〈十八〉觀音靈感真言

文/心一居士

● 前言
〈觀音靈感真言〉在禪門早課十小咒中,是唯一完全無出處可考的咒語,相傳是「夢授之咒」,也就是觀音菩薩托夢傳授的,此咒雖來源不明,但流傳甚傳,據說感應驗效的事蹟頗多,因而原咒名〈觀音救苦心咒〉遂改名〈觀音靈感真言〉,在十小咒中列第七首。

觀音信仰在漢地可謂深植人心牢不可破,心的作用力非常大,此咒之義亦闡明此理,《華嚴經》言:萬法皆唯心所變,唯識所現。意即萬法世界,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出來的;因為對觀音的信仰至誠至堅,感遂願成,此理無論從佛法或西洋心理學等方面來說都是成立的,而〈觀音靈感真言〉雖出處不明,但靈驗異常,若以此角度來衡量就不足為奇了。

在修行的法門中,約略可分為三,一者感應法門,再者方便法門,三者究竟法門;世人最感興趣的還是感應法門,因此法門令行者很快有所感覺,達到心中所想所願,自然受到普遍性的歡迎。而持咒則歸類於方便法門,〈觀音靈感真言〉可謂是兩者兼俱。


(觀音靈感真言咒輪/心一居士。)

● 觀音靈感真言
漢譯古音(課誦本選用):
唵  嘛呢叭瀰吽  麻曷倪牙納  積都特巴達  積特些
納微達哩葛  薩而斡而塔  卜哩悉塔葛  納補囉納
納卜哩丟忒班納  奈麻  臚吉說囉耶  莎訶

● 梵音新譯
嗡  瑪尼 巴的咩 護m  瑪哈幾○領哪  幾兜的巴打  幾搭史亞
哪○威達爾嘎  沙爾瓦 爾塔  玻ㄖㄚ悉塔嘎  哪卜ㄖㄚ哪
哪玻ㄖㄚ 的優 的幫哪  拿摩  嘍ㄍㄟ 許哇 ㄖㄚ亞  史哇哈
註:○領、○威等加圈字為台語發音。ㄖㄚ、的咩、 護m …等,為連音。

● 本咒釋義
1、嗡(唵) :咒語或祈禱文的起始用語,有進入咒境的禮敬或呼喚之意。
2、瑪尼(嘛呢) :寶、寶珠、摩尼寶珠、如意寶珠,意即珍貴的寶貝,此寶貝可顯佛性,可令人開悟,雖非實質之物,却是無上尊貴的精神媒介,如同佛寶、法寶、僧寶般的珍貴。
3、巴的咩(叭瀰) :蓮花,喻妙法超然,出世成就。蓮花有三德:


  • 出污泥而不染,如佛性真如,處煩惱淤泥而性不變。
  • 蓮開果同具,如因地發心,佛性已俱足之因果同時觀。
  • 蓮根泥中藏,花葉水上飄,泥表有,水表空,菩薩則不著空有,隨喜空有;蓮出污泥而不染,不著於空,喻佛法既超於空又現表相,即非空非有之中道真義;因而蓮花又為佛教之象徵,顯示成就、果位的意思。此句亦表出世間大成就之義。
4、護m(吽) :咒語常用字,有突變或法螺遍響等意。〔神祕咒音,有顯示立刻發生,變現之意。〕

5、瑪哈幾○領哪(麻曷倪牙納) :瑪哈:大、廣大、巨大、偉大的。
6、幾○領哪:智慧、正智、勝智、妙智、知見、證知。
7、幾兜的巴打(積都特巴達) :幾兜:心、識、意、思想、思考、精神、知性、理性…等。
8、的巴打:出現、出生、產生、出世、生起、發生…等。
9、幾搭史亞(積特些) :幾搭:義同幾兜,後加史亞是此字的格變,也就是專指、加強這個字的義意;另外也可以說是一種「給予」、「贈予」或「祝福」的形態。
10、哪○威達爾嘎 (納微達哩葛) :哪:是否定詞,也就是「不」。○威達爾嘎是:思惟、覺想、尋思、疑惑、妄念、欲念、心猿意馬…等義。此句意即:不尋思、無妄念、無罣礙,或心定無雜念。
11、沙爾瓦 爾塔(薩而斡而塔) :沙爾瓦:一切的、全部的、所有的、全體的。爾塔:義、義理、義趣、利、義利、利樂、利益、饒益、境界、境相…等義。兩字合為:一切義理、一切利樂…等。
12、玻ㄖㄚ 悉塔嘎(卜哩悉塔葛) :「玻ㄖㄚ」是先或前,極、勝之意;
13、悉塔嘎:悉塔即悉地,成就、實現之義;亦表超自然的力量或神通力;嘎有「誰」、「何人」之意。整句即:「誰都可以如此殊勝的成就」,或「任何人皆可達到此成就境界」。
14、哪卜ㄖㄚ哪(納補囉納) :卜ㄖㄚ哪:屬於古代的、古老的、早期的,但也指金錢或銀錢。哪:是否定詞。此句為「不屬於古代的」。
15、哪玻ㄖㄚ 的優 的幫哪(納卜哩丟忒班納) :玻ㄖㄚ 的優 的幫哪是現在的、現代的、現世或現存;而此字亦是《金剛經》中「現在心不可得」的「現在心」。哪:是否定詞。加在此句之前即為「不是在現代」。
16、拿摩(奈麻) :禮敬、皈依、皈命;一般常見的「南無」即是。
嘍ㄍㄟ 許哇 ㄖㄚ亞(臚吉說囉耶) :嘍ㄍㄟ:是世界,也有觀、觀察之意;許哇 ㄖㄚ亞:是自在、主宰、最高神。此句即「觀自在」。
17、史哇哈(莎訶) :賜福,祝福,安定,圓滿,成就,祈禱結語。

● 古傳咒義
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(於心何處尋) ;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
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(於心何處尋)」,「大智」之說,應非我們認知上的智慧,更是超越神通力,接近佛妙覺的境地,而如此的大智妙慧,還是心在作用;此句的重點不在「大智」如何?而是「心」如何。心是發展和連結大智的樞紐,心要如何才能發揮大智的作用呢?首先要接通「阿賴耶識」,那裡面有累世的功過、知識、經驗和智慧,「心」必須了解才有因應之策,當然也需要「末那識」的幫忙才辦得到,接著要清除負面能量和障礙,也就是消業和償還,最後到達「庵摩羅識」,那裡住著我們的自性真如,還有終端信息;至此還談不上「大智」,但已知道大智是怎麼一回事了。作法呢?停止,停止我們的一切思維,尤其是增強負面能量的「妄想、分別和執著」,當這些垃圾波動都不存在了,心就清淨了,心和末那識聯手事就辦成了。

聽來很玄,那又是怎樣的情況呢?舉例來說:心源老師在讀國中以前常被誤認為是個傻子,因為她時常傻傻的望著天空,不言也不語;對了!傻了就停止一切思維了。不過別真傻了!香港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倪匡說,他的那些奇情幻想作品都不是腦子想出來的,而是在睡眠中就出現構思,醒來即可振筆疾書;所以他每天都要睡上十四到十五個小時。人在睡眠中意識(心) 停止運作,一切都由末那識主導,許多寶就從阿賴耶識裡給挖出來了。舉這兩個例子也許不算好,因為他們是天生的,那一般人後天的修為呢?停止一切思維有很多的方法(法門) ,禪定、誦經、持咒、靜心、旋轉、氣功、寫書法、聽音樂,甚至行住坐臥,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,問題是要確定每個當下的心在想什麼或不想什麼;想什麼,思維沒有停止;不想什麼,忘記了停止思維。這樣說來好像不容易明白,簡單的說是從「有意識的停止思維」開始,進而變成自動化的運作,個中三昧唯有自己行和自己參才會明白的。

「於心無所尋」(於心何處尋),這句因版本不同而有差異,一是肯定句,一是反問句,意思都是一樣的,「心外無法,不必外求」。

「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」,一切義即是一切法,心外既無法,法既不外求,成就一切義的關鍵還是心,從心出發找到自己的自性真如,即成就了一切義,此句是呼應上兩句的結論;無古亦無今則是全義的註脚。真理亙古今,不因時空更迭而異變,何況時空只是心(知覺)的感受而非實相,實相是無古亦無今,亦古亦是今。

幾年前的春節,我試圖考驗自己的佛學知見程度,想用幾天時間,試著將《妙法蓮華經》翻成白話文,再和許多大德的版本對照看看;在我寫完序品第一後,腦中即幻想著並一直縈繞著經中說法的那個盛大場面,不知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,還是入戲太深,當夜就作了一個奇妙的夢;夢中就是那個說法的場景,完了以後又開始,不停的重複再重複,大概整夜都在如此夢境中,也不知是否和經中所言「諸善男子,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爾時有佛,號日月燈明如來…次復有佛、亦名日月燈明,次復有佛、亦名日月燈明,如是二萬佛、皆同一字,號日月燈明」這段經文有關,當時不明個中意涵,還以為那是佛的世界,不斷不斷重複的說法,至今才有一些新的體會;那好比是心的世界,心如此,人即如此,今世如此,來世亦如此,心不變,境也不變,永遠在輪迴的軌道上,無以出脫;心改了,跑道也改了,風景也改了,這也是無古亦無今,我的現在心從累劫以來是否還是一樣沒有進步或上昇?因為還是一樣,所以仍然在輪迴之中?道理無古亦無今,心還要無古亦無今嗎?因此,大智雖發於心,還得看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「心」啊?!

● 關於本咒
由於本咒出處不明,無典可考,唯【大乘精舍印經會】所印行的《佛學之基礎》第五十一頁,有登載此真言的來源故事,其源自南宋洪邁所著《堅甲誌》卷一的「觀音偈」故事,大意是有位叫張純孝的人,他有一個孫子已經五歲了還不會走路,有人告訴他,在淮甸地區有個農夫,因腿疾不良於行。農夫每天都誠心的念誦「觀世音菩薩」的聖號,從未間斷,有一天觀世音菩薩示現了,並授以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;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這四句偈。農夫如獲至寶精進持誦此偈,經過一百天,久治不癒的腿疾竟不藥而癒。張純孝聽說後趕緊教孫兒和奶媽持誦此偈,並清淨齋戒以示誠,如此不過三個月,其孫即可如常人一般行走了,此偈遂廣為流傳。

除了這個典故,好像也找不到其他來源記載,而以此偈對照咒語,感覺應該是先有偈後有咒,也就是說有人將此偈翻成梵文或藏文的可能性很大,尤其是藏文,因前面加了六字大明咒;此真言約可分為三個部分:一是咒首六字大明咒,其次即是此偈,最後是觀自在菩薩的禮敬文和結語。此型態和出典的咒語大相逕庭,一般禮敬語都是擺在最前面的,因此,先有偈後有咒的可能性非常大。

● 後記:靈感因緣 
十小咒對我而言非但不陌生,每個咒或多或少也都修持過一些時日,唯獨〈觀音靈感真言〉,我是一遍也沒唸過,為了寫這篇文章,除了要查字義,還須譯音抓韻,自然而然的就會唸很多遍,不覺融入其中,說也奇怪,我竟不由自主的想起我那已過逝三十多年的姨婆,還有五十五年前的往事,這麼多年了,我好像未曾記起過,幾乎已是塵封了的往事情景,居然就那麼清晰鮮明的歷歷在目。

我的姨婆是位出家比丘尼,自己有個精舍;小時候我是在外婆家長大的,和姨婆的精舍僅一牆之隔,且有門戶相通,外婆家也算是大戶人家,兄弟姊妹就有十人,全住在兩棟併連著,兩層建築的「三落」大厝(三落大厝是一種長型的古屋,中間有兩個天井,從前門走到後門就好像進入三間房屋一般,也稱作三進屋。) 姨婆排行老么,和大舅公相差二十歲,她的成長也幾乎是兄嫂帶大的。聽外婆的敘述,姨婆從小就很不靈光(應該是有自閉傾向),書讀不來,基本上大字也不識幾個,更不愛女紅,什麼也不會,被認為是個廢人,大家都不太願意接近她,只有大舅公極疼愛這個么妹;大舅婆是信佛的,常帶著姨婆去龍山寺禮佛聽經,每次去姨婆就流連忘返。姨婆十八歲那年去了龍山寺就不肯回家,鬧著要削髮為尼;這可不得了,那時候家鄉的觀念不認為出家是殊勝的,而是失去這個人,出了家就表示要斷六親;姨婆被押了回來,給外祖公關在房間裡,還派人看管。幾天後外祖公氣消了去探望姨婆,房門一打開真嚇壞了一缸人,只見姨婆頂著一個大光頭還在傻笑,她居然有辦法將自己及腰的長髮給剃了!姨婆的擰脾氣眾人皆知,眼看無法轉圜,最後的妥協是在家裡幫姨婆設置一個精舍,專人伺候她的起居。

我和姨婆的「邂逅」是在我五歲那年的夏天,我為什麼用「邂逅」這個詞呢?因為我從來都沒有見過這個人。那時她出家已近五十年了,前三十年幾乎都在閉關自修,之後就常受邀四處講經說法,有時一年到頭也難得回來一次,我的年紀和姨婆剛好相差一甲子,在我認為的第一次見到她時,她已六十五歲了。那天,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穿過甬道,溜進隔壁的天井,姨婆的佛堂大門敞開著,我好奇的闖了進去。還清楚的記得,中堂是上長下方的双層佛桌,上面供著觀世音菩薩,兩旁各有兩張古色古香的太師椅和小隔桌;我到處東摸摸西瞧瞧,最後目光停在菩薩身上,仰著頭望得出神。

「囝仔,菩薩有水莫?」突然一個宏亮的聲音響起,我回頭一看,是個很高大的身影,嚇得我鑽進佛桌底下躲藏。姨婆哈哈大笑,邊自我介紹邊伸手牽我出來,然後拿出一大盤的糕點糖果請我吃,小孩子嘛!有奶便是娘,我就這樣輕易地被收服了;之後幾乎天天往佛堂跑,因為那裡有好多好吃的甜點。

混熟了以後我就開始放肆了,後來才知道姨婆的規矩其實還頗嚴的,供桌以上的東西皆親力親為不讓人碰,但我可以隨意把玩她的柳音,只是不准敲出聲,甚至讓我摸她的光頭也不以為忤;大家都稱她為師父,大舅公也不例外,她却要我喊她姨婆而不名師父。在上小學以後就連供桌上的清理工作也歸我管了。

「為什麼妳都在睡覺,還坐著睡,一直說夢話呢?」姨婆只要在家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打坐和持咒,小時候不懂就這樣問,姨婆笑得樂不可支,見我好奇就教我打坐和持咒,小孩子哪坐得住,倒是那些奇怪的語言(咒語) 和唱誦蠻吸引我的。她應該有教過我一些咒語,只是日久荒廢都不記得了,唯有觀音靈感真言那四句偈比較有印象,因為那是她最常唸的。

我上小學以後姨婆就不再外出講經了,而我除了上學其餘時間也幾乎都泡在佛堂裡,佛堂裡經常高朋滿座,都是來問事的,我自然而然成了小接待,他們都戲稱我叫小師父,這個名號傳到外婆耳裡問題也跟著來了,外婆開始阻撓我去佛堂,整天盯著我,但我却不聽,她也拿我沒辦法,大概怕家裡又冒出個小沙彌對我爸媽沒法交待,才沒幾天就火速將我送回台北父母家,從此我和姨婆就再也沒見過面了!

往事一幕幕,伴著淚水,心中無限懷思,原來五十多年前姨婆已開啟了我的佛緣,却又歷經四十年的空白和俗世浮沈,而此根苗和記憶在識田中並未流失,終究還是回到了原點,無怪乎當我讀到「大智發於心,於心無所尋,成就一切義,無古亦無今。」這四句偈時,彷彿被電殛到一般,內心為之震動,且所有的記憶也全都回來了,當真無古亦無今。

「觀音靈感真言」向來被視為具有開發智慧的效應,此效應在我和姨婆身上好像也可見一些端倪;姨婆沒讀過書,看不懂漢字,只會說台語和日語,應該也沒有師承,却可以在閉關自修三十年後講經說法二十餘年。最神奇的是她的佛堂裡一本佛經也沒有,仍有辦法誦經持咒,我親眼見過她在寺院裡上課,由他人讀一段經文,她解釋這段經文的內容意思;現代的許多具大學程度者也未必能望文生義,甚至還有看沒有懂,但她就有能耐聞經則說義;她也很愛唱歌,無論作飯、洗衣或打掃時,一定哼著這唯一的主打歌,那就是觀音靈感真言的四句偈,調子很有歌仔戲七字仔的味道。而我則是在乍見悉曇梵字即能書寫復能讀音,我不知道這是否與觀音靈感真言在識田裡的作用有關?智慧的定義是不是涵蓋累世儲存的知識種子,以及未曾學習,也不可理解的宇宙訊息?走筆至此,突有所悟,學佛之人向來注重傳承、經典依據;而此「觀音靈感真言」無從依考,傳為夢授之咒,那為何禪宗古德先賢會將此無據可考之咒收入早課諸咒之中?禪宗講「悟」,也就是智慧的開啟,是否此咒正是禪宗古德先賢之悟,故而收錄?若果如此,加上靈感之傳說甚多,此種種實修效應的結果,應該比抱殘守缺的一味考據重要吧!

末了就以禪宗典籍另一個傳說作為結語,據傳此偈是南安巖的自嚴禪師為他的侍者久慧而作的,他的侍者前世是一頭牛,因為馱磚建寺而累積了功德,今生獲報轉世為人為僧,但牛牽到北京還是牛,一直苦於聞性不足,悟性不夠,禪師就作此偈令其唸誦即可開智啟慧;憨牛性淳,一心持念無雜,日久生效,聞性悟性豁然開通,一切經書皆能記憶讀誦,亦能理解,偈頌章篇一揮即就;故名此偈為智慧偈,常誦智開,憨牛久慧亦能執牛耳。

歡迎轉載功德無量~

2 則留言:

  1. 感謝提供參考資料。
    在下提倡梵文咒語並教念。 已出版 1. 梵文讀本. 2.梵文真言咒語彙編。 3. 佛學梵文自修手冊 4. 朝時課誦本. 5. 有法師委託整理楞嚴咒單行本(已印萬冊) 法師再委託整小乘巴利語早課資料.
    聯絡電子賬唬: miahuitang@gmail.com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多謝您的講解!小師父也變老師父了,哈哈!

    回覆刪除